早些年的时候炒股配资官网网址,看到过一个新闻。
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大爷,误把一个姑娘掉落的山竹当成了手榴弹,然后他飞身猛扑过去,后来经过大爷的老伴儿解释,才知道原来这大爷原来是个老兵。
这样的一幕让不少网友看了以后泪目,尽管老人记忆已经被病痛折磨失去了大半,但身体上的本能还是让他做出了保护身边人的举动。
即便是隔了许久,再看到这一情形,仍是不免让人动容。
不过,也是在这样一个偶然因素下,让我了解到了另外一个特殊的群体。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老总率领下入朝参战,六天后,40军118师在在朝鲜温井西北两水洞地区歼灭南朝鲜军第6师一部。
温井战斗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一仗,第二年(即1951年),党中央决定把这一天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从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伤亡,但与此同时的是,一批另类的伤员也诞生了,比较奇怪的是,这些人有的身上并无明显的伤势,但在行为上却呈现出迥异于常人的特性,后来经过诊疗后,确定他们患上了精神类疾病。
当时,作为描述这类症状的“战后创伤应激”(即PTSD)尚未形成科学的论断,因此对这批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志愿军老兵治疗。也只能采取一些较为常规的手段。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国内尽管对此类病症,但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志愿军伤兵,组织上还是投入了很多关爱。
在《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中,就有对志愿军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情况。
事实上,也正因为干预的比较及时,所以志愿军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
当然,有关志愿军精神类疾病中,神经衰弱其实要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因为在战争环境下,很多战士都休息不好,加上战时环境下精神过于紧张,从而导致发病率高。
《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在提到志愿军指战员患精神疾病问题上,还特别贴心的做了分类,尽管神经衰弱占了精神疾病最高比重,但精神分裂症的比重也并不低,当然报告里面还指出,这类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装病。
不过,这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中国军人当时所面对的世界上最强大,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由此可见,当时我们国家虽然对精神类疾病研究尚处于一个初期阶段,但其实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远早于西方国家八十年代以后提出“战后创伤应激”要早的多。
1950年12月,首批志愿军伤兵800余人从前线转移至浙江绍兴诸暨治疗,除了肢体残疾、冻伤以及肺结核等疾病外,这批人中就包括了志愿军精神疾病患者。
由于这类患者逐渐增多,前线的野战医院容纳不下,因此在第二年,上级专门下达指示,要求志愿军精神类病患转移至各省接受。
1951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决定在浙江省建立一所100张床位的精神病院,浙江省康复医院管理局指定由第一疗养院(即第一康复医院)进行筹建。
这应该是针对志愿军精神疾病患者最早的专业的精神病院。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这类病患逐渐增多,当时国内也抽调了精神科大夫组成专业的精神病治疗队开赴前线。
1952年,南京精神病防治院抽调了七八名精神科大夫组成南京南京志愿医疗团第5批第5队前往长春。后来他们被分配到了志愿军第18陆军医院32队,当时首批抵达的南京医疗团已经在该院组织了精神科,并设了200个床位。
据在南京精神病防治院工作过的薛崇成(也是医疗队成员之一)回忆:
“南京这个队是全国各地抗美援朝医疗团唯一的一个精神病治疗队。”
尽管当时国内对精神病治疗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但应对战争环境下引发精神疾病的治疗,却属于破天荒的首次,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属于比较超前的。
不过,局限于经验不足,设备也没有的情况下,当时精神科对于这类志愿军精神病患者治疗的手段也很有限,据薛崇成回忆,主要采取两种办法:
一种是电休克,一种就是注射胰岛素。
电休克主要是针对症状比较重的患者,仪器相对也比较简单,就是用两根导线给病人脑部通电,病人会逐渐短暂的意识丧失,然后再醒来。
老实说,听到这样的治疗方式,心里并不感觉如何好受。
我们所熟知“PTSD”,大多都是八十年代后美军的战后应激障碍,比如“海湾战争综合征”、“越南战争综合征”。大多数情况下,美军的战后应激障碍最多的表现为畏惧战争、讨厌战争。
可在志愿军身上,却并不是如此。
志愿军的“战后应激障碍”,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亲身经历惨烈战斗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有的是因为受过外伤,特别是头部外伤,还有的曾经被俘过,在敌人的战俘营中被虐待,
尽管在人们眼中,大多数志愿军精神病患者都差不多,但他们的症状是不同的。
比如原志愿军20军58师174团三连副班长马玉堂。
马玉堂是从后勤被抽调到一线的,也许是因为多年不曾亲历一线战场的残酷,因此一上前线,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恐战情绪。
一次高地阻击战,马玉堂因为害怕对面凶猛的炮火躲进了防空洞,被副排长强行拖出来,从此以后,马玉堂产生了厌战的情绪。
不过,马玉堂的情况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也导致了他的症状进一步加剧,他开始绝食,甚至后来自杀,组织上给他下的定论是:
“想通过自伤的方式尽快脱离现役。”
一直到1955年5月,马玉堂的“精神分裂症”才获得确认,退役后他被送往湖州三院长期休养。
我们应该理解,志愿军战士虽然英勇无畏,但毕竟他们还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畏惧。
当然,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类似那个会把山竹当成手雷扑倒的情况,这类型的志愿军精神病患,多数即便是下了战场以后,但精神思维还停留在那个战场阶段,部分发病的患者会高声嘶吼、谩骂等等,不少还会喊“冲锋”、“杀敌”等等。
曾在张家口沙岭子河北第三康复医院(网上称沙岭子精神病院)当过护士的李文茂回忆,他见过此类病症不少,比较极端的基本上都是不配合治疗的。
一个叫赵桐风的志愿军战士过去是个战斗英雄,时期便因一次战斗中击退十几名敌人,荣获“孤胆英雄”称号,朝鲜战争爆发时,他作为侦察连副连长再度走上战场,并荣获特级战功。
可出乎意料的是,就在1954年战争结束后,赵桐风犯了病,他对着天空大吼大叫,宛如冲锋装,还说要设计一门威力巨大的炮。
赵桐风在医院治疗,是属于极不配合的那种,像这样的战斗英雄,一般发病了,几个护士也都制不住他,医院给出的诊断是:
“极度偏执狂,不合作治疗,绝食,战争妄想,幻听幻视症状相当严。”
从各方面资料总结的情况来看,这一类病患最多,而且最难管理,更难的是,一般在同一座医院里,这样病症的人多,有时发病起来,还会相互厮打,甚至就连医护人员也会遭到攻击。
除了以上恐战或者战斗英雄式的志愿军精神病患者,还有一类比较特殊,他们多数是曾经被俘过的。
志愿军战士在被俘以后,都会被敌人关进战俘营,敌人对他们除了肉体上的折磨外,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比如强行在他们身上刺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或是“反共抗俄”等政治宣传口号,对于志愿军战士而言,这比杀了他们还痛苦。
更艰难的是,战争结束后,这些志愿军战士回国后,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审查,审查会一轮一轮的进行,让你重复的回忆当初在战俘营时的经历,这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时会令他们产生一个念头:
“与其背负着耻辱回国,还不如当初死在战场上。”
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5团二营机炮连弹药手洪朝林不光是有过被俘的经历,甚至还因为过去是国民党军旧军人在回国后遭到了多次审查。
1953年8月,洪朝林回国时就已经认定患有精神疾病,后来辗转辽宁省第十康复医院、湖州三院接受治疗,尽管洪朝林生前所留下的供述材料看不出他精神上有问题,但根据医护人员回忆,他的精神疾病症状相当严重,整天“乱跑乱闹”,在理发馆理了发不给钱,嫌弃鞋小穿不进去乱发脾气,还在牛奶碗里小便。
洪朝林有过短暂的回家的经历,但也许是反复的病情的缘故,回家仅半个月就又回到医院接受治疗,后来病逝在那里。
根据综合数据,1953年停战,三百万志愿军中有20万伤残,这其中大约有1000人患有精神疾病,尽管比例远低于世界各国,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虽然患有战后创伤应激的大多数都是新兵,但这其中也包括许多战斗英雄、中高级军官。
因为医疗条件相对有限,对这些患有精神疾病的志愿军老兵,在治疗上只能采取最简单的办法,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不容易的是,照顾这些老兵虽然困难,但在长达几十年,国家并没有放弃他们,他们有的人在接受治疗后,很快就痊愈,随后返回家乡,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多数老兵,无法从当年战争环境下走出来,只能困在医院一角。
1952年3月15日,浙江省第一康复医院精神病防治所开始收容病员,到1954年10月,该精神病防治所固定床位增加至300张。
根据资料记载,浙江省第一康复医院精神病防治所总共收治过417名志愿军精神病员入院,大多数年龄都在20岁出头,最大也不超过35岁,除了治疗康复出院或者由家人接回原籍外,还有146名病患长期住院治疗,至2013年12月25日,最后一名病逝。
也不可避免的有些遗憾,因为多年来无人问津,大部分联系不到亲属的志愿军精神病患,在医院病逝后,其骨灰一般也都被放在医院,多年来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这些志愿军老兵的历史资料也因为多年来无人看管,他们的资料也随着时间推移朽坏了,部分纸质档案甚至都经不起翻阅,随时都会碎成粉末,上面泛黄的照片也多数彼此粘连。
本文所引用的部分志愿军病患资料,多数也都是来自于网上,但局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这里只做简单的说明。
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到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一群体,这群志愿军英雄群体中特殊的一员,终于才引起了关注。
事实上,就从我本人的角度讲,过去数年时间里,我写了许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于抗美援朝战争,上到战役指挥,下到英雄事迹,但对这一群体是完全不了解的。
我最初是从网上搜索一个阿兹海默症的大爷误把掉落的山竹当成手雷,然后才意外发现这段真实历史。
在描述志愿军精神病人,我一直想尽可能的规避一些不好的字眼,采取很平和的态度来讲这件事情,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诚然,对比其他国家,我们国家对于志愿军这一类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足够照顾(有相关资料说明),但回想起他们这些人,当初走出国门,踏上战场,只是为了不让我们后人们再忍受屈辱,而如今他们只能待在角落里,渐渐被人遗忘,心中不禁有些难过。
他们都是英雄,是应该被我们铭记的人。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